为什么你的孩子就是不爱看艺术展览?
2017-04-20 11:05:43 来源:澎湃新闻网(上海)

重视艺术教育的父母们总希望多带孩子逛艺术展、博物馆,希望他们感受到来自大师的熏陶、增加知识储备。可是,本就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孩子却未必买账。这会不会是家长一开始就做错了?

为什么你的孩子就是不爱看艺术展览?

经常有家长问我,很想带孩子去看画展或者艺术展,可是又担心自己不懂怎么看,是否需要事先上网查资料做功课?更多的家长还存在这样的顾虑,孩子看展很不专心,每次都是走马观花,一会儿就哭闹着要离开,大庭广众之下真是挺丢人的。

看展是为了有趣,不是为了知识

我们先要确定一个重要的概念,带孩子参观展览或是博物馆,首先要给孩子留下一个印象:博物馆是一个好玩的地方,看展览是一件有趣的事。

家长的担心,多半是因为对于知识部分的重视,觉得去看展览,如果没有吸收相应的知识内容,看展览的价值就不大了。我认为孩子去看展览,满足的是好奇心,开拓的是视野,滋养的是精神,得到的是乐趣和文化的积累,启发的是兴趣和热情,同时也可以增长知识。

孩子不单是用眼睛看,更是用心享受这个过程,对展览感兴趣,对获取到的内容有探索的热情,看展览的目的就达到了。需要注意的是,知识的积累只是看展览得到的副产品,通过看,自然会得到知识的补充,但是如果注意力只是放在知识的增加上,那么就比较遗憾了,显然你忽略的是更重要的部分,而得到的副产品内涵也会大打折扣!孩子要去的是一个好玩,可以亲近的地方,绝对不是一个受教育的地方。孩子在展览中收获美好的印象,好奇心被调动起来,对展览内容产生兴趣,这些才是对将来有更深远影响的价值。

真正的美育,是从滋养内心的感受出发的。

共读艺术启蒙书籍,不多解释

在去展览前,大人和孩子可以共读一些入门的艺术启蒙书籍。比如绘本,它既是儿童读物,也是成年人非常好的艺术启蒙。还有就是艺术史,尤其是西方的艺术史,是需要会讲故事的人来写的。我曾在多个场合给大家推荐过蒋勋先生所写的《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》、《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》。蒋勋先生本人也是非常会讲故事的。他曾在法国巴黎做过导游,所以他书的内容,如同他是个生动的导游,饶有兴味地诉说着逸闻趣事以及背后的历史和故事,非常通俗,但却十分引人入胜。

像这些艺术启蒙作品,我们可以像对待游记随笔一样,让孩子自由地浏览,不要做过多解释。有一天,孩子开始问问题,向你讨教了,跟你分享作品时,你可以跟孩子一起去讨论,但不要以一个先知者的状态,以教导式的方式对待孩子。这样的准备可以多一些也长久些,临时抱佛脚是没有太大意义的。

都准备好了,我们就可以去逛展览会,画廊,博物馆了。

3种不同的游览心态

不过,票已经买好了,孩子又不想去怎么办?真是个棘手的问题,我们可以先回想一下刚才最先确定的概念,展览馆是个好玩的地方。我们不妨从这个角度入手,思考如何让孩子先不抵触这些地方 。

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个故事。当年去巴黎时,曾想去参观卢浮宫,就问别人卢浮宫的攻略是什么?该如何参观?有一位朋友告诉我,卢浮宫有三种玩法。第一种叫15分钟卢浮宫游,即三点一线。卢浮宫有三大镇馆之宝:蒙娜丽莎、维纳斯和胜利女神。很多旅游团到了那里,就是冲着这三样宝物去的。后来到了那里,我也发现即使在卢浮宫的墙上,也有明确的指示。很多人到了那之后,就和这三样宝物合个影、拍个照,卢浮宫的游览就差不多了了。还有第二种玩法叫做一日游。从早上一早进卢浮宫,自己设计一套路线或者攻略,挑选一些自己喜欢的展馆。但在整个卢浮宫转一圈,长达45公里,一天下来腰酸背痛,非常辛苦。当然,还有另一种玩法,是浪漫的法国人自己说的——卢浮宫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学习。

这个故事其实是个玩笑话,但它提示了三种看待展览馆的不同态度,其实也是我们对展馆的初步认识。假如只是对其中的一件展品感兴趣,大可进去就直奔主题,看自己想看的,然后就走。当然,如果你想有所了解,有所研究,你可以花一天或更长的时间在其中慢慢浏览。当然第三种玩法已经不是看博物馆的态度了,而是如何欣赏艺术的态度。假如这些艺术作品成为你生活中的一部分,你的生活自然就被它充斥着滋养着。当它成为你生活中的需要时,这一切的辛苦劳累,都将会变成一种享受,而对于孩子来说,不也是这样吗?

遵守规则,用这些有趣的办法

所以家长带孩子看博物馆的时候,心态要稍做调整。很重要的一点,就是把“玩”这个元素放在首位。首先是和孩子沟通。我们通常去博物馆和一些大型场馆时,我们通常会和孩子说:“今天要到一个地方去,你不可以……”其实当孩子听到这一大堆不可以时,内心已经受到了约束。我们其实可以先将这一大堆不可以,放在一边,先跟孩子说你可以怎么样。比如说你去看一个画展,你可以跟孩子说:“你可以躺在地上看,你可以趴着看,你可以倒走着看,你可以反着看,你也可以把它画下来。”

其次,孩子对看画展和博物馆通常是有兴趣的,他只是不知道从何开始。尤其是当他受到一大堆约束时,就会觉得浑身难受。但当你告诉他,你可以干什么时,看展览的过程就变成了一场游戏。尤其是当孩子知道,他能够用笔将他想看的画面画下来时,他就会产生愿望去成为他自己的事情。我非常推荐带孩子去看此类展览时,给孩子带一本小小速写本,既方便携带,既能够让他把想画的东西记下来。

当我们把这一大堆可以说完后,大家是不是要急于说不可以了呢?不可以,大家也能用一个小小的方式进行转化。比如说“你不可以去碰那些展品。”我们不妨把话说成:“靠近展品时,你是不是想像一个有学问的人一样,去看这些展品呢?有学问的人是不是将手放在背后来看呢?那我们来学一下吧!”当孩子靠近那些展品时,就会认为自己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,自然而然就会将手放在背后。这样既帮助孩子不去触碰展品,也会避免保安当孩子靠近时,展现的急切关注和一些不友好的行为。

同样,当我们去跟孩子说在这样一个博物馆中,愿不愿意像一个有教养的人一样,和妈妈轻声轻气地说话。当孩子被友善的提醒时,他是愿意去模仿的。当一切都变成可以时,那一些小小的不可以,孩子是乐意去接受、退让的。

至于多大的年龄,可以去看博物馆,我觉得从来都没有明确的规定。我经常看到一些爸爸妈妈推着手推车,孩子坐在推车中,安安静静地跟着人群往前走。其实对他来说,这绝不是艺术教育、艺术启蒙,而是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,看到很多好玩的人和事,仅此而已。所以,不要带着太多的期望和期待,把这些原本单纯的事情人为地改变了。这对于孩子来说非常吃力。

此外,我们不妨将展览会之旅定制成家庭美育的游戏日。需要考虑的是,要有一个相对宽松的时间安排,不要赶景点。可以将它设定为一个游戏:今天我们去看展览会、游览周边的公园;中午在商场吃一顿丰盛的午餐;我们还能留下一张张快乐的照片。美好通常就应该是色香味俱全的,营造出一个美好的博物馆之旅。这样一天的活动,当孩子在整个活动中将展览会、美食、照片连接起来,形成一个完美的连锁记忆时,我们就可以期待他有一天会说:“爸爸妈妈,我们什么时候再去看展览?”

最后,祝所有人观展愉快!所有孩子“玩”儿得开心!

作者介绍

王海虎,翼展风迎(菩提书屋)家庭教育发展中心创始人,出身艺术世家,为家庭”人文美育“理论创始人。

为什么你的孩子就是不爱看艺术展览?

  • 为你推荐
  • 公益播报
  • 公益汇
  • 进社区

热点推荐

即时新闻

武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