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南省商丘市九岁女孩张易文参加高考的新闻爆红网络,小女孩被网友们冠上“天才”、“神童”的称号,成绩曝光后,此事关注度仍旧有增无减。又一个别人家的孩子,一定要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神童吗?
成绩曝光明年继续考
2016年高考成绩可以在线查询,低龄高考生张易文的父亲提供了女儿高考成绩单:语文46分,数学31分,外语37分,综合58分,总分172分。爸爸称,“张易文今年考得一般,接下来还要好好准备,来年继续参加高考。”
不管考上什么学校都去读
张易文的父亲介绍,他8年学完了中小学全部课程,后考上北大,5年硕博连读,后来在外地做了一名教师。女儿张易文从4岁就不去学校就读,开始在家里学习,他和妻子就是孩子的老师。张易文跟着爸爸边学边玩,一年之中认识了两千多个汉字。现在女儿基本已经学完高中语文、英语了,数理化刚学完初中课程。
张易文的父亲还说,不管今年张易文考上什么学校,他都让女儿就读。目前选择报考的全是商丘市的大学,因女儿年龄太小不想让她去外地就读。
超常孩子是你说了算的吗?
中国超常儿童有290万,课堂上老师讲的内容他们很快就学会了,超常儿童的独特性要求有适应他们的教育。每个家长执著地认为自己的孩子智力如何超常,就像情人眼里出西施一样,家长眼里出神童。望子成龙,人之常情,可一旦陷入无视基本教育规律的妄想,就难免走火入魔。
最好的教育,应该是尽可能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,给孩子最适宜的教育,顺其自然发挥孩子最大的潜能,而不是违背教育规律拔苗助长。
培养“神童”一定要超前越级吗?
其实,把“神童”训练成特立独行于普罗大众之外,并给予他们超前于心智发育之上的特殊教育,已被许多发达国家的教育体系认为是违反自然规律的“反式教育”,因此被普遍摒弃。比如,比利时教育部门与“天才”儿童的家长们达成共识,不提倡天才儿童“特殊化”。因为天才儿童尽管在某方面超出同龄孩子,但在身心发育上他们仍应遵循儿童生长发育的常规,应该经历童年,拥有童趣和童心。所以融入正常的教育体制比隔离式的天才教育更合理,脱轨的结果只会让“神童”的童年如孤雁离群,在成长过程中必定出现许多性格和心理问题。
/16
培养“神童”就是激发潜能
坚持培养一个适龄快乐的孩子,但这并不等于放弃对天才的挖掘。“做父母的用心地去针对性地教孩子,与孩子玩,所有关键就是激发孩子的潜能。”创造一种适当的环境,让孩子的“早慧”才能自然流露,这不同于中国背负重压式的智力开发和强制性的应试教育。
有兴趣的学习更重要
有兴趣的自觉学习自然会取得好成绩,这会使孩子获得强大的自我认同感。孩子会觉得学习是一件简单的事,更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,也就更为自信。学习任何东西都需要这种感觉——简单。简单地学习,会让孩子拥有自信,拥有内在的自我笃定。轻松愉快地学习,往往事半功倍,取得意想不到的结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