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了才知道 这么多年给孩子讲道理都是瞎掰
2017-02-20 12:04:39 来源:

  我常常听见有父母抱怨,为什么我的孩子对道理就刀枪不入呢?为什么我的孩子道理全明白,却仍然要犯错误呢?父母如何讲道理才能更有效地达到教育目的?才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?这里面其实很有讲究,在此我就谈谈自己育儿过程中的几点体会。

  

  1

  把握时机

  让孩子把道理听进心里

  女儿2岁半的时候,一个周末,老公带女儿到附近的小公园去玩,回来后他给我叙述:在公园里,女儿要玩一个姐姐的呼拉圈,玩了好久也不愿意还给人家,最后被姐姐抢了回去,女儿大哭,被爸爸强行抱回来。

  刚讲到这里,女儿尚未平复的情绪又激动起来,大哭着喊:“宝宝玩!宝宝玩!”我说:“那是小朋友的呀。”女儿愈发委屈地喊道:“是宝宝的!”可见孩子此时完全陷于情绪之中,已经不顾事实了。人在情绪激动的时候,是听不进任何道理的。这种时候讲道理,搞不好会引起逆反心理,孩子不仅不接受道理,还会故意反抗,很容易造成亲子矛盾升级。如果父母利用威严来压服孩子,孩子即便用自己的嘴巴重复了父母的道理,只怕也是口服心不服,没有教育效果可言。

  当孩子情绪激烈的时候,首要的是处理情绪。我习惯于用“共情”的方法来处理孩子的情绪,就是说出孩子的愿望,对孩子的愿望表示理解和同情。我抱起女儿,轻声说:“噢,宝宝很想玩呼拉圈是么?呼拉圈多好玩呀!妈妈也觉得呼拉圈很好玩呢。宝宝还没有玩够嘛!”女儿在大哭的间歇中听见我的轻声细语,大哭很快就变成了小声的啜泣。这时,我想起原本安排下午去游泳的,当强烈的情绪高峰过去之后,就可以用新的活动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了。

  我说:“妈妈把游泳圈吹起来,准备一会儿去游泳好不好?”女儿说:“好。”她不哭了,高兴起来。我把游泳圈吹起来,女儿爱不释手。我说道:“好漂亮的游泳圈呀!”女儿也美滋滋地说:“好漂亮呀!” 这时,我灵机一动,说:“一会儿带去游泳池,如果有小朋友喜欢,给小朋友拿去随便玩行不行?”“不行!”女儿急切地抱紧游泳圈。“那小朋友漂亮的圈圈,如果宝宝喜欢,拿走随便玩行不行呢?”女儿不说话了,低下头摆弄游泳圈,一副自知理亏的样子。我没有强求她回答这个问题,我确信她已经知道答案了。我不在意孩子的口服不服,我觉得重要的是让孩子把道理听进心里去。

  讲道理的时机很重要,一定要在孩子情绪良好,亲子沟通氛围良好的时候来讲,如果亲子之间有矛盾敌对情绪,那么再好的金玉良言,也会被孩子拒于心门之外。

  再者,讲道理的更高境界,是将道理与实际的生活场景结合起来。父母不是向孩子宣布不容置疑的结论,而是引导孩子通过自己的思考去体会、总结出道理。自己体会着的道理,自然比直接从父母那里接受来的结论印象深刻得多,而且孩子更知道如何在今后的生活中灵活运用。

  走笔至此,我忽然想起孟母劝学的故事,为什么孟母不是对儿子念念“学习必须坚持到底”的经了事?而是要不计经济损失,剪断织机上的布匹?我想大概也是这个原因吧。念经式的讲道理,和用生活实际来引导孩子思考,二者的效果相差甚远呀。

  2

  适可而止

  不做“唐僧”式父母

  很多朋友都看过《大话西游》吧,那里面经典的唐僧形象,道理总是讲得滔滔不绝,搞得孙悟空何其烦恼。道理,本来是人生道路上的指路明灯,为什么却会令人厌烦?

  奥妙就在于:物以稀为贵。孩子早就知道的道理,父母已经讲过好几遍的道理,仍然反复说来说去,不会对孩子有更多的帮助,只可能引起孩子的厌烦。

  我在生活中碰到一些父母朋友,一遇到孩子出问题,就想用讲道理的方法来解决。结果发现,父母总是在重复相同的道理,而孩子总是在犯相同的错误,甚至孩子自己也会讲这个道理了,错误的行为依然如故。父母会说:他明明知道的呀,为什么就做不到呢?!

  我扪心自问,我知道我应该永远对孩子保持耐心和爱心,但我仍然有忍不住着急发脾气的时候;我知道我应该刻苦学习、努力工作,但我也难免有偷懒溜号的时候。认真的想一想,我们知道的道理,我们就全部都可以做到么?知道而做不到,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。孩子在这个时候,需要的不是父母的道理,而是需要父母的理解、宽容,需要父母给孩子长大的时间,需要父母更实际的帮助。

  讲道理并不是教育孩子的唯一方法,爱、理解和静静地等待,也都是很好的教育方法。讲道理可以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,爱、理解和等待可以让孩子拥有必要的能力和力量,真的去做到。

  3

  正面用语

  更多正面效果

  请珍惜你口中的道理,不要做个“唐僧式”父母。

  在网上曾经有一些朋友讨论过如何对付小宝宝爱掐人的问题,很多网友提出了自己的建议,批评、讲道理的方式没什么作用,有的家长就提出编小故事讲道理,或者采取惩罚掐人、奖励不掐人的办法。

  我感觉,很多家长不了解这个道理:小孩子,特别是3岁以下的小小孩,还没有意识,主要是潜意识在支配他们的行为。而人的潜意识是听不见“不”这样的否定词语的。举个例子,我现在对你说:“不许想老虎!老虎太危险了。你不要想公老虎,也不要想母老虎;不要想大老虎,也不要想小老虎;不要想花老虎,也不要想白老虎;甚至连纸老虎、布老虎都不要想!”我再问你,现在你脑子里在想什么?怎么,还在想老虎?没关系,我还有个办法,可以等你忘了老虎的时候,我再编一个老虎吃人的故事讲给你听。或者告诉你,如果你想老虎,我今天就不理你了;如果你能保证一整天都不想老虎的话,坚持到晚上,我就给你一块糖吃。你觉得我的这些方法,是不是对你忘记老虎很有帮助呢?

  其实,纠正错误行为的最好方法,就是强化可以达到相似功效的正确行为。比如,我女儿1岁时候也喜欢玩打人,我仔细分析了她当时打人的心理,就是希望开一个让你不太舒服的玩笑,是一个善意的恶作剧,我于是想到用“挠痒痒”来替代打人的游戏。先主动和孩子玩挠痒痒的游戏,以后每次她打我,我就说:“你这么使劲,妈妈一点也不痒痒,要轻轻的才痒痒。”(我的语言里再也不出现“打人”这个词了,只有“挠痒痒”。)然后我会夸张地装出怕痒痒的样子来。女儿很快就掌握了挠痒痒的要领,打人的游戏自然被忘掉了。

  有的家长觉得自己说一句:“不要喊!”孩子就喊上一句,好像故意顶撞一样,可能会火气上冲。不过,如果明白了潜意识听不见“不”字这个道理,把你对孩子所说的话当中,所有的否定词都去掉,或许你就会发现,其实,孩子是多么听话,完全在按照你的指令行事呀!

  我女儿有时也会大声喊叫,如果冲她喊:“不要大声叫!”她常常会更大声地叫。如果是把食指放在嘴上轻轻地说:“嘘!把你的声音收起来。”她却会立刻安静下来。我想这其中的奥妙就在于:正面用语,具有更多的正面效果;负面批评,有可能成为负面强化,反而不利于孩子改正错误。

  小编点评

  尹建莉老师在《做个“不讲道理”的家长》一文里写道:“一个人能否接纳别人的观点,首先取决于情绪,其次取决于对方的行为,最后才是对方的语言——成年人尚且如此,何况孩子。”这位妈妈的做法正是把孩子的情绪放在首要位置,用自己的行为建设性地解决问题,而不是仅仅用正确的道理来说服孩子。聪明的爸爸妈妈们,你们知道该怎样给孩子“讲道理”了吗?

  作者简介:包林运,两个孩子的妈妈,杂志资深编辑,撰稿人,心理咨询师,著有《育儿先育心》

  • 为你推荐
  • 公益播报
  • 公益汇
  • 进社区

热点推荐

即时新闻

武汉